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南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属于哪些院?
中南大学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通过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高性能复杂制造是国家当前发展的急需,也是支撑国家战略竞争力的基础,是制造领域高难度前沿方向的概称。实验室主任段吉安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熊有伦院士。
2.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4年卫生部通知湖南医学院夏家辉教授牵头筹建“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年10月22日由卫生部和国家计委组织专家通过论证,1989年拨款开始建设、1991年验收合格、正式向国内外开放。2014年6月,中南大学决定将生命科学学院与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一组人员、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
3.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进行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先后有42名固定人员在实验室工作,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及研究员28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黄伯云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左铁镛院士,学术委员会顾问为黄培云院士。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相图计算与材料设计;粉末冶金过程理论与模拟;制粉、成形、烧结与全致密化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粉末冶金新材料制备原理与性能;先进航空刹车副用复合材料;纳米粉末及纳米晶块状材料等。
2021国家科技奖提名?
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已经结束,其中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目前已知提名13人,他们是:
1、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李兰娟院士,大家都很熟悉了,李兰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目前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浙江医科大学并入浙江大学后发展很快,从一个普通的医学院,现在已经是国内顶级医学院。
2、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葛昌纯,194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物理冶金专业,1952年毕业。
西南交通大学,曾经是西南铁道学院,是隶属于原铁道部的全国重点大学,现在是直属于教育部的211重点大学。
建专门可以防原子弹爆炸后辐射后对人类无影响的实验室你会投资吗?
我是不会投资的,奉劝一句你也别投资,搞这种项目的实验室不是骗子就是神仙。
核弹作为武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杀伤人员而设计,放射性杀伤如此重要能力指标怎么可能会被放弃?它的优先成程度甚至高于热辐射、冲击波等杀伤,比如传闻中的“钴弹”,它的目的就是通过制造强伽马射线和大面积的强放射性沾染来杀敌。总之对于核弹我们都要记住了,它们永远是权重大于生化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No.1”。
再说“原子弹”,许多人喜欢将原子弹与其它核弹混为一谈,实际上冷战时期人类就进入了热核武器时代,威力呈十倍、百倍增加的氢弹代替了原子弹的位置,其后又有EMP弹、中子弹等特种核弹的研发,同等体积下无法获得更大威力的原子弹早已被甩到墙角蹲着玩儿去了,目前原子弹最大的作用仅是氢弹的“点火器”而已。
说白了,现代核武库中原子弹早就是个淘汰了几十年的老产品,除了印度等低技术层次的国家在自娱自乐,真正的核大国还有谁在用?
一般来说,原子弹爆炸带来的辐射概念其实是两个东西,其一是“爆炸时的高能中子射流”,其二是“爆炸后的放射性沾染”,我们不应混为一谈,两者的解决方式也不一样。
中子射流是核弹最主要的直接杀伤威力,它能穿透厚厚的墙壁和不够厚的土层,在不破坏这些东西的情况下,对内部的生物形成巨大杀伤,威力甚至高于冲击波、热辐射的威力。
无论是氢弹还是原子弹,往往在爆炸后会因为中子射流导致环境辐射,大量衰变物质会随着冲击波和大气四散,再加上未能完全爆炸干净的放射性材料粉末,这些东西会形成短期的强放射性杀伤与长期的放射性污染。
对于核弹的这种特性,人们的心态比较复杂,爆炸时的放射性杀伤是核弹重要的杀伤力指标,这个倒没什么话说,主要矛盾集中在后期的放射性沾染上,射性沾染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像把伤人害己的双刃剑,被强烈辐射的地方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和时间进行恢复,如果产生大规模的全球性核战争,可能整个地球的生态就这么完蛋了。
但这种“极脏”的特性却又为人所青睐,冷战时美苏不止一次策划用核武器制造污染阻隔带,在阻止对方大军突击方面核辐射带比地雷可顶用的多。同时放射性沾染可以最大限度的污染对方生态,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形成长期的连带破坏,“隐形的杀手”威力永远大于直接的爆炸威力。
所以,从军事应用的逻辑上来说,尽管核弹使用存在污染问题,人们也不能放弃,甚至还要拥抱这种能力。
但基于战术适用性的原则,人们也确实觉得核武器的污染性是个大问题,被核武器攻击过的地方连占领都不能占领,某些国际组织也捏着核武器的放射性沾染问题紧追不放,严重阻挠了美国等国家期望将小当量核武器常规战争化的计划。如此,一些“特种核武器”便出现了,即上面提到过的EMP弹和中子弹。
EMP弹和中子弹都是氢弹的变种,它们属于最大限度剥离掉核辐射的典型。
EMP弹即我们常说的“电磁干扰炸弹”,它借用了核弹爆炸时形成的强大电磁脉冲,保留和强化了这部分能力,减小了爆炸冲击波和辐射效应,可以放到战场高空引爆,造成大面积的电子器材损毁。
不过真正的EMP弹并没有被任何国家所实物公布,亦有一些声音称EMP弹实际就是极高空甚至太空核爆炸,美苏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实验,也确实造成了非常强大的电磁破坏,实验中太空的卫星、地面的路灯都因此烧毁,苏联甚至让自己的电话和国防通讯瘫痪了3小时之久。
中子弹则完全是杀人的东西,它是强化了放射线杀伤,又降低了放射性沾染和冲击波的武器,所以中子弹被美国等国家渲染为“干净的核武器”。某种程度上,消减了后续的放射性沾染也算是减少了对人类的影响吧。
需要注意的是,中子弹是一种宣传中言之凿凿,实际却没有任何官方图像的核弹,可能因为近些年各国不再进行实际核武器试验,中子弹试验被转入了大型计算机中。但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官员曾控诉过美军在费卢杰使用了中子弹,叙利亚也曾指控以色列使用过中子弹轰炸,具体情况如何谁都说不清。
看到这里诸位应该也明白了,合着题主那个“可以防原子弹爆炸后辐射后对人类无影响”的实验室项目,并不见得能帮助人类减轻核战争的伤害,反倒有可能促进核武器的发展,将核武器真的带到常规战争中来。
如果撇除军事因素,将问题放在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消减核辐射的研究也是多此一举的,骗钱的成分居多。核辐射来自于粒子加速轰击原子核后的产生的衰变,这本质是一种物质转变及稳定的过程;原子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各种α、β等粒子辐射,衰变后也会释放出伽马射线,这涉及到能量守恒、爱因斯坦定律等问题,起码今天的人们没法做到既缩短半衰期,又消灭放射性。这种试验室注定是非理性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